風從田間吹來,帶著麥穗的甜,帶著老井的涼,帶著爺爺蒲扇搖出的舊時光。那風里有他粗糙的掌心,有他洗得發白的布衫,也有他教我唱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”時沙啞的調子。我躺在他的臂彎里,像睡在老舊的搖籃里,他的右臂舉著蒲扇,一下,一下……
“你長大最想去的地方是哪?”“我想帶您去北京,看天安門,爬長城!”“嘿嘿,爺爺信你。”
后來,他信了,也等了。
爺爺對我的啟蒙像一顆種子,在我心里悄悄發了芽。小學那年,我踏上了學鋼琴的路,可興趣班離家太遠,往返的交通成了最大的難題。“別擔心,有我呢!”他笑著寬慰我,轉身從貼身泛舊的手帕里,小心翼翼地抖落出一沓皺皺巴巴的零錢——那是他一點點攢下來的心意。當天,他就去買了一輛電動車。車座上,他特意套了塊棉布,怕我坐久了硌。車身兩側貼著我畫的向日葵,帆布包里裝著我的鋼琴書。每天下課到傍晚,車轱轆碾過夕陽拉長的影子,穿過麥田,穿過蟬鳴。我哼著新學的《小步舞曲》,他就跟著節奏點頭,車把一顫一顫,像在應和,我的小破鑼嗓子混著電機的嗡嗡聲,倒比任何練習曲都動聽。那段路,成了我童年里最溫柔的記憶。
再后來,我長大了,風卻停了。
日歷翻得飛快,爺爺的日歷總停在“等我回家”那頁。上大學每年最盼回家的餃子宴,廚房蒸汽裹著蔥姜香漫出來,奶奶搟皮的搟面杖敲得案板咚咚響,爺爺蹲在灶前添柴,火光映得他的臉發紅。我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學校的趣事,講述其他城市的風土人情,爺爺不停地點頭回應著,眼睛早已笑成了月牙。奶奶時不時地附和,面粉沾在她鼻尖,爺爺伸手去擦,兩人的影子投在墻上,像幅擠擠挨挨的剪影畫,邊角都帶著暖烘烘的煙火氣。
上班后的日子像被按了快進鍵。手機里的未接來電越來越多,爺爺的號碼旁總綴著“未回”兩個字,那條鋪滿我童年歡笑的鄉間小路,踏上去的次數越來越少。偶爾回去的日子,爺爺奶奶總是罵我“沒良心”,轉身卻把藏了半年的核桃酥、柿餅、點心全部拿出來。爺爺總說腳疼得邁不開步,這會兒卻像忘了疼似的,佝僂著背在廚房和屋子間來來回回,碗筷碰撞的叮當聲里全是藏不住的歡喜。
直到那天,大伯的電話像把鈍刀,割開所有拖延的借口。“你爺肚子疼得不行正往醫院送!”醫生說要做腸胃鏡,檢查前必須清腸,病房的燈慘白,照得他顴骨更高了,嘴唇泛著干皮。“這是沒吃飯的第四天啦!”話音剛落,便立刻嘿嘿笑起來,眼角的皺紋堆成一團,像是想用這笑聲把那點膽怯悄悄掩住,怕我瞧出來半分。我坐在床邊削蘋果,聽他講年輕時的故事,他說:“現在餓肚子比那時候舒坦,有你陪我呢。”我攥住他枯瘦的手腕,青筋像老去的樹根一樣盤繞著,才驚覺這胳膊早沒了當年撐起我整個童年的力氣。“老頭子,你好好配合,等痊愈了,就帶你吃大餐。”我把削好的蘋果遞過去,才想起他不能吃,手僵在半空,喉嚨突然堵住了。
檢查結果出來那天,陽光斜斜照進病房。我同他走出病房,穿過醫院走廊,穿過城市喧囂,穿過所有“以后再說”的遺憾,我俯身貼在他耳朵旁:“爺爺,風又起了。”他瞇眼笑:“吹向哪兒?”“吹向北京。”我摸著他手背上新長的老年斑,像摸著歲月刻下的印章一樣。這一次,帆布包換我來拎,里面裝著他的降壓藥和薄外套。
風從田間來,吹老了歲月,吹不散誓言。
爺爺,我們現在就出發!去天安門,看五星紅旗比晚霞還烈;去萬里長城,當一回“好漢”也當一回“好爺孫”,我們去看山河,也看看您年輕時的模樣……(龍鋼公司 王澤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