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鋼鐵的世界里,高標準是底色,技藝傳承是命脈。在龍鋼公司軋鋼廠,有這樣一群守護者,他們扎根在軋機轟鳴的生產一線,用擔當詮釋責任,用匠心與傳承延續鋼鐵力量。
爐火淬技,初窺火性悟真章
馬藝凡是高線工段的一名加熱爐工,自2021年入職后便投身一線,初到崗位,他被爐膛里翻騰的橘紅色火焰唬住。鋼坯在爐內的氧化燒損率要控制在0.5%以內,溫度偏差不能超過±10℃,這些精準到苛刻的指標,全憑加熱爐工的“火眼金睛”和手中調控桿的細膩拿捏。
“你看加一段爐溫,火焰飄動還帶著藍邊,說明空燃比沒調好,煤氣開度過大。”師傅肖松洋的聲音隨著風機轟鳴聲傳來,他的手穩穩轉動著煤氣閥門,“鋼坯加熱必須嚴格遵守工藝制度,做到看火工的‘三勤’操作,這調火方法得好好總結。”馬藝凡盯著師傅的細微動作,默默記住了師傅的話。這調火的門道,不單是閥門轉多少度,更是眼里得有火的顏色,手里得有鋼的脾氣。
“精準操作要成為本能!”這是肖松洋常對馬藝凡說的一句話。為了讓徒弟真正掌握技能,工作之余,師徒二人總會湊在一起,反復復盤遇到的疑難雜癥,把枯燥的加熱爐工藝理論融入具體實踐中。有一次夜班,軋制φ8規格盤螺時,加熱時溫度過高,導致鋼坯兩頭彎曲,出爐不順暢頻繁卡鋼,馬藝凡一時慌了神,肖松洋一邊冷靜操作調整,一邊在旁講解判斷依據:“你看這鋼坯彎曲,說明鋼坯在爐內停留時間過長,沒有及時降溫,就像炒菜火候過大不及時翻炒會糊,得慢慢勻著勁。”在師傅的沉穩引導下,馬藝凡逐漸學會了在突發情況下保持鎮定,精準應對。
以心馭火,卷冊藏珍傳妙法
在加熱爐崗位干了15年的肖松洋,有本磨得卷邊的《加熱爐操作規程》,里面夾著他手繪的21種異常處理流程圖。他常說:“處理爐壓波動要比處理自家孩子發燒還快。”這不僅是一句調侃,更是他對崗位責任的深刻理解。有一次,公司煤氣管網波動,煤氣壓力突然下降,快切閥連鎖失效,爐膛壓力瞬間失衡,火焰往爐門外竄。肖松洋一把推開正要沖上去的馬藝凡,自己迅速沖到控制閥組前,先關閉煤氣調節閥,再逐段調節分支燒嘴手閥,同時報出參數讓馬藝凡記錄:“現在煤氣壓力3kPa,助燃風保持6kPa,注意查看排煙溫度。”三分鐘后,爐膛壓力恢復正常,馬藝凡盯著剛記錄完的參數,再看著肖松洋指尖在閥門上起落的弧度,才明白那些手繪流程圖已成了他的本能,每個處置動作都像用卡尺量過一樣,這技術,早已把“規程”練成了“絕活”。
為確保馬藝凡吃透“看火”精髓,肖松洋把自己總結的“三看三調”訣竅傾囊相授:看鋼坯顏色調溫度、看火焰形態調配比、看排煙溫度調爐壓。兩人在操作室掛了塊小黑板,每次遇到特殊鋼種加熱,就把關鍵參數記在上面,下班后復盤。如今,馬藝凡也能獨當一面了,他創新的“階梯式升溫法”,讓特種鋼加熱時間縮短了3分鐘,噸鋼煤氣消耗下降0.5m³。
星火燎原,數代同燃“赤子焰”
這份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傳承,結出了實實在在的果實。上半年,他們所在崗位實現了設備安全作業率100%、事故為零的亮眼成績,加熱爐關鍵質量指標100%受控,通過狠抓爐溫、熱裝率提升等核心要素,煤氣消耗穩步下降。這些成績的背后,是師徒二人的并肩作戰,是肖松洋的傾囊相授,更是馬藝凡刻苦鉆研的回報。
如今,肖松洋和馬藝凡師徒二人默契無間,馬藝凡帶的徒弟也開始在爐臺輪崗,他們的筆記本封面印著師徒三人的合照,背景里,加熱爐的火光映紅了半邊天。
爐膛的火焰不停地閃爍著,就像一代代軋鋼人的傳承。他們相互傳遞的不僅是操作技能,更是一代代鋼鐵人沉淀下來的精神,勇破難題的決心、對待工藝的極致嚴謹以及對產品質量的責任擔當。(龍鋼公司 高蒙)